法律:IPO遭遇阻擊戰:以專利侵權的名義

Source: 新華網中國證券報(記者 任明傑)2017-11-25
今年以來,多家擬上市公司遭遇精心策劃的“突襲”,它們無一例外是以“專利侵權”的名義發起,或維權,或為錢,或為打擊競爭對手,或為IPO路上的你追我趕,背後的真正原因不一而足。
“臨門一腳”遭阻擊
2015年挂牌新三板,2016年發布招股説明書,2017年成功過會……擬上市公司A的資本市場之路本來順風順水,孰料在衝刺IPO的關鍵時刻,A公司突遭競爭對手B公司以專利侵權為由提起的訴訟,高歌猛進的IPO之路頓時懸念陡升。
“我們就是為了阻擊A公司IPO。”B公司董事長王剛(化名)並不避諱自己的初衷,其目的之前也幾近達成:A公司在今年年中曾主動向證監會提交了首發上市中止審查的申請。而在近日上會時,A公司所涉專利侵權事項再次受到發審委委員的重點關注。
而B公司以專利侵權的名義對A公司發起的IPO阻擊戰並非個案。
“擬上市公司的IPO之路向來不平坦,而在遭遇的眾多黑天鵝事件中,專利侵權訴訟絕對是最黑的那一只。特別是對于很多技術型公司而言,專利歸屬會直接關係到公司盈利的持續性。如果專利侵權訴訟處理不好,小則影響IPO進程,大則阻斷IPO之路。”北京某大型投行IPO項目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雙方博弈白熱化
擬上市公司為何會成為專利侵權訴訟的“唐僧肉”?
“拿A公司來説,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未起訴,原因是認為它規模不大,即使贏了官司也無法獲得滿意的賠償。”王剛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其實,很多針對擬上市公司的專利侵權訴訟,“圖財”僅是一小部分原因,更多則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
據了解,2015年之前,A公司和B公司雖然是同行業競爭對手,但總部與市場分居南北,多年來相安無事。直到A公司2015年挂牌新三板,B公司才發現A公司多年來“悶聲發財”的事實——規模做得已經比自己還要大。
如果競爭對手先于自己IPO,則會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王剛也説得很直白,“對手賺點小錢,我可以容忍;如果它不斷擴大,收購上下遊企業,我是不能容忍的。”
市場人士表示,如果兩家公司博弈激烈,一方一旦IPO,拿到募集資金後會有更多資本來提升實力、擴大規模。上市之後可能還有其他的並購動作,對另一方的相關産業板塊帶來競爭壓力。
有投行人士直言,在同行業兩家公司爭相上市過程中,以專利侵權為名發起的IPO阻擊戰極易上演。
“防守反擊”組合拳
“擬上市公司在IPO的道路上遭遇競爭對手等利益相關方發起的專利侵權訴訟已經常態化,我們遇到不止一起。法律層面的應對手段總結起來包括兩個方面:做好防守,積極應訴;主動反擊,比如向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提起涉訴專利無效。”上述投行項目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在應對B公司的阻擊戰時,A公司就採取了上述第二條策略,針對B的訴訟專利向國家知識産權局專利復審委員會先後提起了6次無效申請。“他們找了一個‘稻草人’,説是我的朋友,在我的公司工作過,説專利權是他的。”王剛説,“最好的反擊就是最好的防守。”反擊策略應用得當,有時會相當奏效。
此外,有一類“專利流氓”則讓很多擬上市公司甚感頭痛。“所謂的‘專利流氓’就是通過布局批量專利,在擬上市公司上會前發起突然襲擊,提起專利侵權訴訟。”北京元周律知識産權代理有限公司律師叢森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這就要求擬上市公司提前對專利事項進行全面盡職調查,防患于未然。
關鍵字:中國 IPO 專利侵權 訴訟 阻擊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