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創新:創新名詞一籮筐 金融業頭大

SOURCE:工商時報 陳碧芬 /2018年02月04日
如果還有人問起「FinTech是賣什麼膏藥?」,那近期市場上一波波出現的RegTech、LegalTech、SupTech可能早就讓人昏死。基於科技的廣泛應用,快速發送/接收現金和無邊界的資訊,消費者樂於擁有最大便利,卻成了金融業者和監管單位最不放心的潛在風險,特別是擅於鑽漏洞的洗錢份子。
就英文字意上來看,已十分確立地位的FinTech,是集合所有的最大統稱,隨著需求的演變,接著出現RegTech,用於規範金融服務當中的合規、法遵作業;LegalTech的重點則是法律,把過往如投資爭議可由律師助理協助的法律確認,現在可交給AI(人工智慧)系統提高效率。而面對科技環繞的市場,代表官方角色的監管機構更需要科技協助,SupTech正好能展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功效。
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認為,FintTech的核心意義在於普惠金融,可是許多傳統金融思維和作法已面臨金融創新的挑戰。金融業主管說,科技帶來金融便利,其實也增添了各式各樣保護、監管、框架、揭露、授權許可等「帽子」,像RegTech等諸多新名詞,在今年有APG實地評鑑的壓力,大家不敢對它們「裝不懂」,除了內部持續提撥預算、挹注人力,也要求企業客戶要一起做,包括成立委員會、引進系統、增設人力等等,搞得大家人仰馬翻。
勤業眾信風險諮詢執行副總經理曾韵指出,就商業立場而言,透過AI人工智慧結合的機器人深度學習(RPA)的輔助,能大量降低業界重複繁瑣的作業和大量耗費的時間,唯有透過與科技的跨界合作,才能為業者準備迎戰大數據時代。
IBM合作廠商Promontory Asia總經理兼執行長麥可‧道森(Michael Dawson)指出,其實新名詞一再出現,或是基於創新,或是大環境變化快速,如「RegTech」還無法滿足真正的痛點,於是有為監理機構服務的SupTech就補上,除了要便利各國監管機關自我了解監理制度的特色,也能提供金融機構在進行跨境拓展時的前置法規研究。
金融主管分析,創新名詞的快速翻新,反映各領域市場與金融之間的需求互動愈來愈活躍,這是良性的循環,就算現在業者一個頭兩個大,「認識它,接受它」是必要的!
(工商時報)
關鍵字:創新 FinTech RegTech LegalTech 金融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