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創新:讓保護和轉化增強發明專利的生命力
SOURCE:北京新浪網 譚浩俊 2018-02-23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日前表示,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世界第二,全時研發人員數量世界第一,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國家知識產權局此前發佈的數據則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不含港澳台)發明專利擁有量共計135.6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8件。
發明專利數量增加、速度加快、質量提升,無疑是創新驅動戰略的體現,也是創新成果增多的體現,這可以視為當今中國經濟能否持續保持活力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如果連發明專利都跟不上經濟發展步伐,那就只能永遠跟在別人後面,吃別人剩下的飯、喝別人剩下的湯了,那就永遠無法超越別人。正因如此,自十八大以來,中央一直把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健康發展、穩定發展、高效率發展最重要抓手,陸續出台了各種鼓勵創新、激勵創新、促進創新的政策。發明專利能實現量質齊升,就是創新工作的最大成果之一。2014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02%,首次突破2%;2016年達到2.11%,2017年進一步上升至2.12%后,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7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增速較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2%,較上年提高0.01個百分點。
然而,需要保持清醒的是,雖然從數量、速度等方面看,我國發明專利已躍升全球第一,顯示出強大的創新動力和創新能力,但就質量和效率而言,我國的發明專利並沒有達到足夠高的水平,以衡量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商業開發產品的指數論,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平。其中,投入產出效率不高、供需矛盾突出、創新動力不強,尚未健全專利保護和轉化的環境是最主要的方面。
保護和轉化是發明專利能否持續增長、持續發揮作用、持續產生增長動力的關鍵之一,甚至可以認為是發明專利的生命。要知道,保護不只是針對某項發明專利權而言,而是對整個發明專利所處的環境。如果沒有良好的保護髮明專利的環境,不僅發明者的專利權會受到侵犯,發明專利環境也會受到傷害,這會讓從事發明專利研究的人員失去研究的動力和信心。畢竟,一項發明專利的誕生,需要耗費發明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樣的成果,如果輕輕鬆鬆地就被他人拿走,且不支付一分錢的專利費、侵權費,那麼,還有誰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發明專利呢?
從經濟和法律雙重角度來看,對侵權者來說,所以敢於去冒險侵犯別人的發明專利權,一方面,是受利益的驅動,另一方面,則是無視法律的體現。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有豐厚的利益,才會讓某些企業和個人願意去冒險,如果在現行法律框架下,這類冒險很難受到嚴厲處罰,自然就不會把法律當回事了。可見,保護髮明專利,制止侵權行為,必須從經濟和法律兩個方面入手。
科研、發明的目的,絕不是自娛自樂,或者說拿個獎、拿點科研經費、評個職稱什麼的。從事發明專利研究,最終是要將成果轉化成勞動生產率和生產力,能讓更多的人享受發明專利帶來的實惠,能推動經濟增長和企業在更高水平上發展。所以,發明專利能否順利實施轉化,就成了關鍵中的關鍵。
而從我國目前的實情來看,有相當一部分發明專利都未能走出實驗室,沒能進入企業。特別是高校的發明專利,沒能很好地與企業聯通,沒有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動力。這樣的結果,不僅沒有起到發明專利的作用,反而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和財富。所以,有效推動發明專利成果的轉化,讓發明專利從實驗室走向市場、走進企業,已成了當下的頭等大事。
盡最大可能提升專利轉化率,是擺在科技工作者、知識產權專家、科研人員、專利發明者面前的一道難題,也是我國從專利大國走向專利強國的必經之路。目前我國的政策支持直接用專利出資成立公司,有的高新開發區給予一定孵化資金,由政府投入第一筆技術創投的天使基金。但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應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技術創投。(作者系資深宏觀經濟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