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創新:台企轉型 須完成三大課題
SOURCE:經濟日報 周建宏 2018-04-02
中美貿易戰方興未艾,過去高度依賴「台灣接單、大陸生產、出口美國」的台灣企業,恐怕遭受衝擊。再加上今年初以來的新興貨幣及美元匯率波動,以及民粹主義的興起與地緣政治的不確定,都讓台灣企業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然而,危機也可以是轉機。台灣企業不能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要徹底翻轉舊思維,重新打造獲利方程式。從日前發布的《2018資誠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我們從200多位台灣CEO身上,看到三個重要的轉型課題:
聚焦資源,找到產業定位:
一、在過去,台灣企業透過專業分工來創造在國際供應鏈的價值,但是,當供應鏈轉向智慧生產模式,這樣的供應鏈卻顯得太長,造成效率不彰,徒增成本及風險,台商過去的優勢,如今卻成為劣勢。
在全球供應鏈縮短的趨勢下,產業鏈不斷變化,台灣企業要能東山再起,不能沉浸在過去的成功經驗中,而是應該思考如何跟著產業鏈的利潤池(profit pool)來移動,重新找到在產業中的定位,更貼近市場及消費者,更清楚目標的客戶群在哪,才能再次找到企業自身的價值。
整合與併購:
二、在價值鏈上,台灣企業可能扮演「整合者」或是「關鍵零組件」的角色,如果是「關鍵零組件」,企業必須拉高技術門檻,找到產業未來的趨勢來進行投資。如果是「整合者」,企業的規模就必須要大、速度要夠快。而光靠有機成長(organic growth)不夠快,此時,透過併購或策略聯盟就是一個優化企業體質的好方法。
企業可透過併購取得國際資源,例如資金、關鍵技術、品牌通路、管理思維等,並且可以用創新的商業模式對接新科技應用,為企業帶來的新成長動能。併購也可啟動企業接班及強化公司治理,並整合產業資源互謀其利,加速企業從封閉走向開放,讓企業與員工能夠進階成長。
外部創新:
三、推動創新並不是散彈打鳥,要先找到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讓創新能夠有目標性且能聚焦,並且整合企業現有資源,才會更容易成功且更有效。台灣企業應該推動外部創新,當既有公司要轉型時,只要把外部創新買進去就好。從外部做創新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包袱、沒有框架,只要專注在新的產品或服務能否達到產品市場定位,從使用者導向、市場導向來設計產品與服務。
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無論是聚焦、整併或是創新,企業都需要來自不同知識領域的人才。為了吸引數位化的人才,企業需要改造組織文化來支持數位轉型,強調跨組織協同,營造出鼓勵創新及可容許犯錯的氛圍,並塑造出友善的工作環境,鼓勵員工培養與發揮創意,才能帶動企業的數位化發展,讓台灣產業重新站上國際舞台。(作者是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暨聯盟事業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