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創新:創新才是永續的基石

來源: 經濟日報 翁芳裕 2018.08.23
在資訊充斥的環境中。企業不斷的因應環境變化及資訊快速傳遞所帶來的挑戰,以作為永續經營的基石,更遑論企業極度擴張的企圖,更需要不斷地創新以支撐研發、管理、製造、行銷及運籌上的變革,用以持續不斷地迎合滿足甚至超越消費者的需求與期望,正呼應Tidd,Bessant&Pavitt(2001)所提的,創新是組織為求生存及發展的總稱論點,所以企業創新的程度影響企業發展居關鍵要因。
早在1997年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訪台時,就指出台灣的經濟問題就再缺乏創新,他肯定台灣企業是很好地快速跟隨著,但要去創造新品牌、創造獨特的產品,卻尚有一段距離要努力。他清楚的點醒了台灣的將來成長的動能要靠創新。意即面臨全球化的競爭,想要根留台灣、佈局全球,再創台灣經濟容景,一定要具備有產品優勢和新技術、新管理能力,才能經的起全球企業面對面的競爭,不論是產品與服務之差異化、多功能、高品質的產品優勢,或是行銷、研發、運籌等業務流程乃至全球佈局…等等的新技術、新管理能力,重點就是要不斷的創新。就連2002年時任英特爾執行長克雷格貝瑞特(Craig Barrett)來台訪問,也以「創新島」為題發表演講,指出台灣在面對全球化競爭應以製造生產與創新設計並重,要以創新來思考台灣的未來。這兩位專家對於台灣未來的出路見解,不約而同的提出關鍵的「創新」可謂高瞻遠矚。
時至今日從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退休後應邀於三三會的首場公開演講,所談的題目「創新、戰略與執行,還有CEO」,也是特別強調了創新,張忠謀解釋了創新,innovation是名詞而其動詞則是innovate,字典裡innovate的意思有兩個,一是to make changes(做出改變),二是to do things in a different way(用新方法做事)。
而他更特別強調make與do都是動詞,表示創新是要去做的,意即是要有具體行動。因為再多的想法、再完美的作法,如果缺少了實踐永遠都只會是空談,對照這幾年來的實況可真切中台灣產業發展的痛處。
組織文化研究權威Schein所提及的組織文化的特質就是廣泛,意即組織層面的表現都可以說是組織文化的表現,由此可見組織創新也是組織文化表現的一環,所以當經濟又出現困頓時,除了從政府、企業到民間大夥起勁的大揮開放創新旗幟外,具體的落實還是要靠文化的形塑,營造不斷開放創新的企業文化甚至形成全民創新的文化才是落實創新島的最佳方策。
其實創新文化的形塑很容易就可以成為全民運動的,就像過去「日新月異」的口號一樣,也正如張忠謀於演講所提及的換個品牌的牙膏抑或是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變成早上起來開始運動一般,正是做出改變、用新的方法做事的創新定義最生活化也最簡單的創新寫照,看來一定難不倒我們,就一起攜手努力讓創新的種子在我們身旁不斷的萌芽吧。
關鍵字:#創新 #永續 #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