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創新:台灣創新能力全球第4!「超級創新國」無法保證經濟成長...讓台灣更好的2種方式

SOURCE:商週.COM 老總的兩岸手札 黃齊元 2018/10/22
對於一個像我這樣經常出差的人來說,身體的磨損和消耗非常大,因此經常需要借助按摩才能恢復,每周2-3次是很平常的事。
早年我去一些特定的場所,比如說三溫暖或理容院,有專門配合的老師傅,只有他們的力道和專業,才能有效紓解我的疲勞與酸痛,雖然有其它的按摩店,但我很少光顧。
.....................
然而這幾年,各式各樣的按摩店如雨後春筍般開張,有連鎖型的品牌,也有在巷弄間的小型店。一個主要的變化是客戶層變廣了,男的、女的、中年人、年輕人、觀光客、商務人士、學生,每一個人似乎都愛上了按摩,變成了一種大眾休閒嗜好。
我們有一個觀察:創新並不是競爭力的唯一關鍵因素,還有很多因素決定「創新溢價」是否能夠實現。光把好的人才留在台灣,並無法使台灣變得更好;要讓台灣更好,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台灣的DNA。
第一種方式是讓台灣的人才走向世界。最近一個例子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權基金KKR近期和台灣盛弘醫藥合作,邀請其CEO在中國成立醫療產業基金,預計未來5年將投入10億美元,進行大中華醫療產業的整合。這代表的是「台灣專業 + 世界資金 + 中國市場」。
台灣人應該運用自己的創新和專業能力,走向世界,進行跨境的資源整合。以前我們只有賣產品給世界市場,但未來卻需經營世界市場,包括中國。
第二種方式是讓世界客戶進入台灣,把台灣的餅變大。陸客來台,代表把中國市場引入台灣,會帶來新的動能。
台灣的格局必須擴大,優秀人才的能量才能發揮。以高雄市長選舉為例,韓國瑜若能當選,將徹底改變高雄的經濟生態,關鍵在於兩岸關係改善。這和心態思維有關,人才、資金、客戶流動方向決定了城市未來的命運,這就是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結論很簡單,光有創新還不夠,還必須待在對的地方。「創新實力」並不能保證「經濟成長」,正如同「民主價值」不等於「經濟價值」。
和美國關係變好,台灣不一定會更好;但如果和中國關係不好,台灣絕對不可能好。
柯P最近接受專訪時談到,在美國、中國的對抗之下,台灣只是貨架上的商品。這很傷人,卻是現實。
It’s time to wake up!
~ 詳細見內容 ~
關鍵字:創新 競爭力 人才 客戶 經濟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