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網際網路+時代電視版權保護待“跨界”

作者:法制日報 2015年11月26日
觀察者說- 在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下,對於電視臺、視頻網站和基於內容的運營商來說,“版權”變成了重要的戰略資源,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更演變為相關各方嫁接彼此資源實現合作共用的基礎。面對新形勢,電視版權管理保護要搭建跨界合作服務平臺,推動跨領域、跨行業、跨體制的協同創新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商業視頻網路平臺也發展迅猛,尤其在“網際網路+”理念下,商業視頻網路平臺以其個性化、移動、交互性等優勢,迅速改變了用戶獲得視頻產品的渠道和習慣。
商業視頻網路平臺這種新媒體形態的發展,給電視版權管理、保護帶來了哪些挑戰?《法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電視版權受新型媒體衝擊
據2014年《中國網路視聽產業報告》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網路視聽產業總產值可達378.4億元,收入繼續保持近50%的年增幅。截至2014年7月,中國網路視頻用戶超過4.39億,網路視頻使用率超過70%;手機視頻用戶接近3億,移動視頻使用率超過55.7%。
面對競爭怎麼辦?“路子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發展版權產業。”楊明品說,任何媒體的競爭最終都是內容的競爭,版權是一個媒體的核心資源。
兩位業內人士向記者提及同一現象,我國商業視頻網站經營中,專業機構製作的節目佔到三成,但產生的網路流量佔到七成。
“這顯示了專業節目的優勢和力量,也預示版權產業面臨巨大空間。”楊明品說,目前,我國電視媒體版權產業還在培育階段。第一個問題就是原創能力不足。原創自製版權決定視頻媒體機構的前途,內容原創力是視頻版權行業發展的關鍵。第二個問題是,版權運營普遍缺失。內容生產後如何把它的價值最大化,運營意識普遍缺失。如果把版權作為一個媒體的核心資源,這個核心資源閒置非常嚴重。
“新型電視節目版權將迎來黃金時代。版權形態一直在發生變化,我們還處於對傳統形態版權的管理和保護階段。”楊明品說,以往,電視臺成立本機構內的版權管理部門,依靠人力、行政管理等手段效果有限,傳統的版權管理方式逐漸落後。版權保護對科技依賴加深,版權運營出現專業化、集約化、仲介化走向。
“新的版權形態在增加,侵權的方式也更加多樣。”楊明品說。
新型版權全產業鏈待建立
在早前的採訪中,記者從原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智慧財產權審判庭了解到,在侵犯資訊網路傳播權糾紛案件中,出現相同主體之間幾十件“串案”訴至法院的情形,區別僅在於涉案作品不一樣。
辦案法官總結,在應對此類案件時,可在案件事實清楚、法律規則明確的前提下,加大調解力度。對當事人之間可能訴至法院的其他糾紛“所有解決”,必要的時候借助行業協會等進行調解。
怎樣打造網路傳播權糾紛解決“所有方案”?楊明品認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五大理念,“創新”排在首位。版權產業發展與保護也應堅持和貫徹創新理念。
楊明品說,“建議”提出要加強技術與智慧財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深化智慧財產權領域改革,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建議”還提出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優化媒體結構,規範傳播秩序。這些內容都可以從版權產業角度解讀,例如“內容建設”,很大一部分就是版權建設。從政策解讀中,我們可以發現,應把版權產業作為視頻媒體產業的核心與基礎,加快建立健全版權產業鏈;應全面提升版權創造、運營、保護與管理能力,更好發揮版權在媒體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
“對廣播電視媒體來說,未來5年,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進行版權產業轉型升級,只有轉型升級才能做大做強版權產業。要借助版權的創造、運營和保護,來實現版權產業的升級。”楊明品說。
目前電視媒體版權產業中,原創薄弱、保護不到位、供給不足、需求旺盛。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如何將四個環節都統籌起來?
楊明品認為,應建立視頻媒體全版權運營服務平臺,提供資訊發佈、版權評估、質押、投融資、交易,強化版權登記。解決版權運營小、散、亂問題及要素資源分散的問題,推進集約化、平臺化、仲介化、企業化運營。此外,還應該促進版權與金融的對接,成立影視產業基金,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關鍵字:中國知識產權 版權 網際網路 視頻網路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