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創新:從社會需求激發的紅點創意

Source : 經濟日報 彼得賽克(Peter Zec)2015-12-29
2015年對於紅點設計獎和我個人而言,都是極具意義的一年;60年前,這個世界知名的設計競賽,在德國埃森誕生。
當時,年輕的聯邦政府創立「德國工業設計協會(Industrieform)」,旨在嚴謹地選拔並推廣良好工業設計產品。今年我們在埃森Zollverein煤礦同盟工業園區,這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舉辦紅點60周年特展「永『式』不朽——從工業形式到設計世界」。重現1955年紅點首展展出60組獲獎作品,回顧一甲子來輝煌歷史。
如同紅點演進一般,60年來設計發展也與時俱進。紅點設計大獎中,可看出人們對好設計需求不斷地增加,愈來愈多公司爭取優良設計標誌與封號。儘管德國設計實力依舊相當出色,且總是保持卓越產品品質;來自亞洲各國產品,顯示出太平洋地區已成國際間益發重要且活躍的設計重鎮。尤其是台灣,設計領域中扮演關鍵性角色。
兩年前國際工業設計協會(Icsid)宣布台北成為「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時,我深感驕傲;更值得開心的是,這起初是由我在2005至2007年,擔任國際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期間所發起計畫。
在過去數十年間,台北重振整個城市地景,涵蓋複雜交通系統、醫療照護與文化基礎設施。持續蛻變,使台北成為台灣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等中心,吸引國際目光。
舉辦「世界設計之都」是一個很特別的時機,在城市裡創造聚焦「設計思考」氛圍,透過設計,解決社會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或個別議題,影響各領域設計者創作思維。
台北市申辦2016世界設計之都時所提出的理念「不斷提升的城市(Adaptive City—Design in Motion)」中,社會問題也是其中關注焦點。
在德國與北歐國家,過去超過150年時間,設計界發展與社會脈絡息息相關。在諸多創意思潮與設計教育中,像是國際知名設計師奧托.艾舍(Otl Aicher)創辦的烏爾姆設計學院(Ulm School of Design),以及包浩斯設計學院(Bauhaus),都結合純藝術與美學訓練,將社會思考納入教程之中。舉例來說,包浩斯全面使用過去工業時代所能提供的一切實驗方法,兼容科技與創意想像,驅動量產時代來臨,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品質。
今日,設計師同樣須具備最新科技、生產技術與材料處理的基礎知識,以滿足日趨重要的社會設計需求。一個最佳範例,就是今年紅點傳達設計大獎「紅點新銳設計獎(Red Dot: Junior Prize)」的得獎作品BlindNavi,來自台灣科技大學的新銳設計師陳潛心與陳萱恩,設計給盲人專用的導航App,透過模仿盲人辨識街道的方式,結合他們慣用的多感官訊息,以設計滿足社會需求。
「BlindNavi」展現當代設計師強烈責任感,藉由設計提升生活品質。這是史上第一次「紅點新銳設計獎」由台灣獲得,也為明年的「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揭開精彩序幕!
photo via Vernon Chan, cc license.
關鍵字:紅點設計獎 社會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