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創新:我們真的能做最好的創新嗎?

Source : 數位時代 撰文者:林建江 2016/01/05
回應李開復「如何做最好的創新」一文,我有兩部分不同的想法,希望分享給各位。首先,關於「最好的創新」這幾個字,實際上我並不認同。
大家都填過問卷吧?你真的分得出來非常滿意、普通滿意,以及滿意之間的些微差異嗎?或者,你真的知道什麼才算是最好的創新嗎?對於大部分的消費者來說,所謂的「好用!」、「容易上手」可能就等於是創新;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真的出現了所謂「最好的創新」,那這世界大概也沒什麼繼續運轉下去的理由了,未來可能也沒有什麼好期待的。
我想這都不是大多數的人想要的未來;我們都希望未來可以更棒、更好,或許這也是李開復文章中,真正想要傳達的意義:在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每一家企業,都應該要持續投注心力與資源在創新上,不斷地追求「當下最好的創新」,然後邁向下一個階段。
第二個部分比較複雜一點,李開復老師在文章中提到了五項創新的準則:1.洞悉未來,2.打破陳規,3.追求簡約,4.以人為本,5.承受風險。我實際上並未與李老師面對面有過交談,所以也無從猜測這五項創新的準則所呈現出來的順序,是不是就真的是李老師所認為的順序;不過,在我的心裡,創新的準則不但並不只有五個,而且順序也與上述不太相同。李老師所提到的五點內容在此就不多贅述,直接講我所認為的創新準則吧!
第一個準則是打破陳規;創新的重要性以及沒有創新到底會怎麼樣,我想在這幾年應該已經被說破說爛了,也因此沒必要重複。我相當認同李老師對於打破陳規的描述:「脫離固有的思維定勢或思維框架」;不管是個人也好,企業也好,在生活或是運作一段時間過後,因為所接觸的人、所處理的事情以及所接觸的環境都差不多,所以難免會被一個既定的框架所束縛,對創新造成阻礙。實際上,外部環境的變化是相當快速的,在資訊與通訊技術不斷提昇的狀況下,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的說法,或許早已不復存在;重點只在於,對於這些外部的變化,個人或是企業,究竟有沒有花費心力去發現、去探索,去了解。如果沒有辦法打破陳規,跳出既有的框架,那後面的幾項準則大概也不用看了。
第二個準則是以人為本;其實大大小小的創新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出現,只是有些有被發覺,有些則被忽略,為什麼會這樣?其中有一項重點就是創新有沒有以人為本。現在的消費者,每天都被各式各樣的資訊所包圍;創新,就跟其他資訊一樣,需要爭奪消費者的注意力,以人為本的創新便是得到消費者注意力的關鍵。至於要怎麼樣以人為本,這就說來話長了;企業可以試著與消費者一起共創(Co-Creation),或是透過找尋領先使用者(Lead Users)並與他們合作當方式進行。
例如:NikeID專屬訂製, P&G Connect + Develop 與 Threadless.com
第三個準則是創造未來。李老師提到的洞悉未來;不過基本上我認為沒有人可以洞悉未來。很多年以前彼得杜拉克就曾提到「預測未來的最好方法就是創造未來」;以企業的角度來看,預測消費者需求的方法就是創造消費者的需求。至於,要怎樣才能成功地創造消費者需求,前面兩個準則很重要。沒有跳出框框、沒有穿著消費者的鞋子,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消費者,也就更無法知道消費者想要的未來是什麼,消費者真正的需求(痛點)又是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情境分析(Contextual Analysis)可以派上用場;也或許,Intel在研發多核心迅馳(Centrino)處理器過程中人類學家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可以為企業帶來一點啟發;IDEO在設計超市手推車過程所秉持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核心理念,對於想要洞悉消費者需求的企業,也相當有幫助。
第四個準則是追求簡約;或許追求簡約這項準則,可以用「減法哲學」這個近來比較受到歡迎的說法來解釋。不管你相不相信地球的資源有限、不管你相不相信現在的消費者已經被寵壞了、不管你相不相信市場上有很多產品真正被消費者所使用到的功能可能不到百分之七十(這還是比較保守的說法喔!),事實就是,現在有太多產品都太好,也都提供給消費者過多的功能。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結果就是,產品的功能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貴,可是消費者真正會用到的,就是那其中的百分之二十或三十(想不到80/20法則也可以用在這邊吧!)。那怎麼辦?我的學生告訴我,減法哲學很好沒錯,可是在產品研發團隊中想要倡導減法哲學所可能會遭遇到的困難真的不容小覷;我完全認同,消費者被寵壞了、消費者變精明了,企業也越來越擔心所推出的產品或是服務到底怎麼跟其他的競爭者一較高下,可是靜下心來想,多了一些近乎無用的功能,多了七色彩虹的外殼,真的有辦法為產品加值,讓產品所提供的利益彰顯嗎?再想想吧?!
第五個準則建構多元化團隊。李開復原文並沒有提到,但是我自己認為很重要的一環;多數人都認同創新很重要,多數人也都知道創新才是讓個人、企業甚至是地球永續的重要關鍵,可是沒有多元化的團隊,創新真的很難出頭;企業組織內部沒有一兩個搗蛋鬼、一兩個膽大包天的傢伙,或是一兩個永遠讓人懷疑其實他們來自外星球的員工,怎麼可能會出現新奇有創意的想法。有太多太多的人在佔據好企業組織內部的地位後,「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念頭也越來越強,到最後企業組織內部的人都...一模一樣,穿著一模一樣、做事效率一模一樣,就連吶喊與叫好的方式都一模一樣。這樣的企業組織,怎麼可能會有創新存在的空間;在那樣堅固又牢不可破的「企業文化」下,一旦出現了「不同」,很快地便會被鎮壓,便會...消失無蹤。對於企業組織的管理者而言,多元化團隊確實是一個挑戰,可是管理者天生不是就要在不同的成員間扮演溝通協調的角色嗎?
第六個準則是承受風險;與李老師文章中的順序相同,承受風險是所有準則中的最後一個。一方面我相信如果前面這五項準則可以做好,實際上企業組織所需要承受的風險真的很小;另一方面,如果企業組織真的前五項準則都照著做了,那...其實也已經承擔夠大的風險了,剩下的就放膽繼續做下去吧。
關鍵字:創新 以人為本 創造未來 追求簡約 產品加值 多元化團隊 承受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