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創新:所有的創新都要以需求作為基礎
Source : 北京新浪網 每經評論員 葉檀 2016-02-17
不論在哪一個時代,創新總是被鼓勵的。但如果創新沒有價值,那麼創新也會消失。
千百年來中國多數時候不缺創新。比如明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徐光啟是睜開眼睛看西方現代文明的代表性人物,他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為李之藻與利瑪竇合譯的《同文算指》、為熊三拔編著的介紹天文儀器的《簡平儀說》等書寫了序言。他還是兵器與農業實驗方面的行家,如果說中國有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徐光啟算是一個。
這股西學熱在清初餘波未消,康熙就是其中的傳人。據傳教士南懷仁記載,康熙儘管日理萬機,但每天也要學習兩三個小時。教授知識的傳教士們往往都是天剛亮進宮,下午三四點鐘才出宮。他讓傳教士督造便於南方山地的輕便火炮,繪製全國地圖。他抿著葡萄酒,學著拉丁文,經常坐在院子里觀察天象。為此還收藏了很多測量儀器,不僅有傳教士進貢的純西方儀器,還有康熙諭令造辦處製造的中西合璧的測量儀器。康熙最喜歡的是數學,尤其喜歡擺弄各種數學測量工具。據法國傳教士白晉回憶,康熙把業餘時間全部放在數學上保持了兩年時間。
遺憾的是這樣的傳統沒能貫徹始終。在雍正時期,驅逐傳教士的事件越來越多,某些士紳對西洋望遠鏡等「奇技淫巧」的抗議聲響起,直到清末洋務運動之前,中國始終停頓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之中。洋務派到真正看到堅船利炮之後才大吃一驚,陷入苦思之中。
明末以來一度熱衷創新的潮流逝去,自然科學出現斷檔。在著名的人類學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中,作者舉出了相同的創新喪失的例子。公元前3400年左右在黑海附近出現了輪子,此後幾百年迅速傳播到歐亞大陸的許多地區。在遙遠的美洲大陸上,墨西哥土著人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也發明出了輪子,並且發明了帶車軸和輪子的陶瓷玩具車。但那是作為玩具用的,從來沒有被用於農耕與交通,在歐亞大陸輪子則成為重要的生產力。
這也表明,只有真正的需求才能成就偉大的創新,而良好的制度也可以扶持創新。但如果社會沒能自然而然地形成需求的土壤,創新依舊可能趨於消失。
.....................待續,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