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創新:唯有創新 台灣才能擺脫「五低一高」困境

Source: 工商時報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2
有道是:「10年河東、10年河西,30年風水輪流轉」。在漫漫的歷史的長流中,沒有永遠的榮景。曾是亞洲第一的日本,在染上「日本病」後,早已陷入長期失落的陰霾中,雖安倍上任後大舉推行「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如今看來,卻也是孤臣無力可回天。
所謂「日本病」的症狀就是經濟失去成長動力,進而呈現長期停滯或衰退的現象。其實,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也在2014年會中提出,全球經濟成長可能已陷於低信心、低成長、低通膨的「新平庸時期」。令人憂心的是,眼前的台灣卻已出現低利率、低成長、低所得、低通膨,低出生率及高老化的「五低一高」新常態;若不即刻正視及解決,恐步入日本後塵。
四、低通膨:油價崩跌、實質薪資未提升、企業與家庭開支減少,拉低物價水準,全球面臨通縮危機,台灣亦難以置身度外。據主計處統計,近五年的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年增率僅1%,去年還出現負成長。五、低出生率及高老化:台灣屬於新興市場國家,人口老化的速度較已開發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據國發會最新的推估,台灣人口出生率因不及1%,10年後將進入負成長;2060年將成為全球人口老化名列前茅的國家。又勞動部統計,台灣的勞動參與率僅58.5%,遠低於新加坡67%、美國62.9%等,位居全球末段班。
筆者以為,在傳統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無力下,台灣若要擺脫「五低一高」的窘境,唯有調整產業結構,鼓勵創新,成為經濟成長新引擎。全球許多國家紛紛採取創新策略,可為借鏡。如中國近年來以「互聯網、科技產業、創業、創新」為經濟發展主軸,並喊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達成降低失業率、提升人均所得、維持經濟成長的目標。君不見,物聯網、社群媒體、行動通訊、大數據分析及雲端計算的崛起一舉改變了傳統的交易模式、消費者行為及人們的生活;同時也促進了內需的消費及投資,更帶動出口成長。大陸阿里巴巴的電商交易額在13年內突破人民幣3兆,一舉超越60年的沃爾馬;支付寶、餘額寶、P2P貸款、群眾募資等互聯網金融更無所不在。這種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顛覆了傳統商業模式,成為一股熱潮,也為低迷的經濟帶來一絲曙光。透過創新刺激投資及消費需求,並提升薪資所得水準,除可避免長期的通縮疑慮,亦有助於經濟成長,將經濟由負向循環轉為正向,不致於重蹈日本覆轍。
(工商時報)
關鍵字:創新 物聯網 社群媒體 行動通訊 大數據分析 雲端計算 破壞式創新 互聯網 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