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創新:先採「工業3.5」混合策略 發揮破壞性創新
SOURCE: DIGITIMES中文網 企劃 2016/05/09
來自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的簡禎富講座教授,以「『工業3.5』的工業大數據分析」為主軸,闡述製造業如何由「工業3.5」的混合策略和破壞性創新邁向生產力4.0和工業4.0。
簡禎富指出,世界各國,舉凡德國工業4.0、美國AMP、日本4.1J、韓國工業創新3.0及中國製造2025,都是藉由拿回ROI較高的製造(此指與其他產業相比),並推動先進智慧製造以帶動整體經濟起飛,解決貧富差距擴大、年輕人高失業率等社會問題。
根據德國的定義,工業革命共分四階段,不同階段分別由蒸汽機、(屠宰場)流水線、電晶體暨積體電路、虛實化系統(CPS),其中第一、三階段都有明確的推動性技術(Enabling Technology),反觀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目前進行中的「工業4.0」則無;簡禎富認為,有志邁向工業4.0的企業務必有所體認,工業4.0和工業2.0相同,並非從無到有的全新里程碑,而是奠基於工業3.0和工業1.0所衍生的產業結構轉變和技術管理要求,所以要想實踐工業4.0,絕非靠著軟硬體產品或解決方案的購置便可一步到位,還涉及管理、組織、產業等其餘層面問題。
僅管工業4.0與豐田生產方式都是「後拉式」生產體系,有需要時才依所需數量生產所需產品,但工業4.0更訴求有獲利能力的「單個生產體系」,強調不同生產線連在一起,靈活運用感測器、物聯網、雲端、解決方案服務,隨時交換大數據,按照客戶需求隨意改變供應商與生產程序,就像現在興起的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如大陸的電商「必要」的商業模式,實現符合成本效益的訂製生產;因此工業4.0主張透過技術應用,實現整個製造和價值網絡的革新。
詳續~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