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智財觀陸企急起直追 台企不應落後

SOURCE:中時電子報 黃慧雯 /綜合報導 2017年03月01日
政大經營管理協會(或稱政大EMBA校友會)為協助校友終生學習所舉辦一系列「運籌台灣 前進世界」系列講座,日前第四場「智慧財產權」請來政治大學法學院暨商學院合聘教授馮震宇,以及華人創意教父包益民主講。馮教授透過整合實務經驗以及學理基礎,點出不少國際企業在進軍大陸的過程中,會遭遇的智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簡稱IP)議題,想必是台灣企業必要參考的指標。
馮震宇教授指出,在知識經濟的引導下,智慧財產權躍身為新興寵兒,不僅是現代企業最佳的競爭利器,更成為國際間共同流通的新貨幣或新租稅。而這種情況不只存在於高科技產業,更存在文創與美學產業之中。尤其我們更應當明瞭,智慧財產權不只與企業競爭力有關,也是個人提供專業服務的基礎。
過去傳統的智慧財產權只包含商標、專利與著作權三個領域。然而因為時代變遷與進步,如今已經擴大到納入名人肖像權、原住民創作、營業秘密、資料專屬權等等。
馮教授表示,企業在發展產品的過程中,例如科技研發、文學藝術創作時,便會產生智財,然而台灣企業時常忽略、跳過登記智財的階段,直接邁向商業化。企業應當透過取得智財,來讓智財被保護,進一步才能透過管理與利用智財來生財。
他以南非土著San人利用仙人掌植物Hoodia gordonia來抑制飢餓感為例,南非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CSIR)研究後發現,這是因為當中的有效成份P57所致。他們發現後還授權給英國及美國的藥廠作為減肥藥,一切看似很美好,但由於沒有申請商標保護,藥品還沒通過臨床檢驗,市面上就出現一堆Hoodia萃取物的產品,讓新藥功敗垂成!
馮教授提到,雖然目前大陸普遍企業對於智財的概念還不深,但他們的學習曲線相當高。此外,現在大陸也有許多智財相關學院,動輒學員上看兩三千人,專業人才人數一下子就能超越台灣。相對的,台灣目前智財相關科目,在法學院當中仍屬選修,也並非必考科目,因此造成「不考就不念」的情況(在大陸是必修科目),兩相比較之下,很清楚可以了解,在智財領域,如果台灣企業、法界再不重視,未來很快會被大陸超越。
此外,大陸地區也有不少人以從事著註冊商標為生,據統計一年商標申請案就超過兩百萬件。因此,在商標具有屬地主義的前提下,台灣企業早應該前往大陸提前申請商標保護,免得等到未來要進軍大陸之時,還得從其他人手中買回應該屬於你的商標。屆時,贖回的價值肯定是與你的品牌知名度成正比。若有計畫進軍大陸,智財保護層面千萬不能慢。
(中時電子報)
關鍵字:智慧財產權 IP 台灣企業 中國申請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