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创新:新技术革命来袭、全球制造业变局 中国制造如何华丽转身?

SOURCE:巨亨网新闻中心/来源:华尔街见闻
摘要:传统低成本优势不再、大国纷纷重塑制造业。中国制造业一面要拥抱新技术,同时也需要沉下心来做好传统制造业,不要赶时髦;政府则要提振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
在 13 日召开的 2018 中国制造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研究员、中国经济研究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汉德工业 4.0 基金创始人、原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投行执行主席蔡洪平,工业和信息化产业政策司巡视员辛仁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许召元就全球制造业变局和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展开讨论。
辛仁周认为,在主要大国重新重视制造业发展、新技术和制造业紧密结合以及经济进一步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制造面临诸如贸易保护主义、人口优势消减和环境压力的挑战。但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最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巨大的创新潜力等优势。
张燕生认为,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从追求温饱转变为追求创新,是一个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谈创新,是因为中国制造进入到了创新的阶段。
蔡洪平称,在新技术革命来临之际,传统制造企业不要过分赶时髦,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真正「以顾客为上帝」,则是中国制造企业需要做的。
许召元认为,消费已经转型升级,但是政府要做的是重振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要让优秀的国货能销售到消费者手上。
辛仁周:面对新的制造业趋势,中国有何优劣势?
工业和信息化产业政策司巡视员辛仁周:
全球制造业的三个趋势:
一是世界各国,主要是大国又重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比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工业 4.0、法国新工业计划等等,老牌的国家、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包括日本、韩国都在重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二是制造业发展是制造业和新兴技术融合,具体表现在智能制造方面,各国都把智能制造作为高端制造业一个重点,作为未来竞争的一个焦点、重点,比如工业 4.0 提出要实现网络化、智能化趋势。
三是经济全球化,具体来说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要素流动,总的来讲还是逐渐趋于更加便利的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尽管有些曲折,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在制造业领域全球资源分配不断地加速。
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包括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尤其是美国川普政府的对华贸易政策;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劳动人口的减少;环境压力的制约。
一是发挥我们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我们有 13 亿多人口,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我们这个市场的优势是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的,而且一般的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这是各个产业发展非常有利的一个条件,有些产业在其他国家有了技术,发展不了,只有到我们国家来发展,比如高铁,只有我们国家掌握了之后,能够很快地变成这么大的产业,成为世界领先的产业,包括大飞机,现在只有美国、欧盟日几个国家搞的,我们国家大飞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都是利用我们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其他的产业也会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是我们现在是产业链最完整的优势。列入联合国统计所有的产业当中,我们国家是最全的,有些产业德国、英国、日本都没有,只有我们国家有。往往传统产业孕育着先进的技术,它往往也是高新技术的市场和需求方,所以我们有这么好的完整产业链优势,这是我们国家今后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各个产业发展一个必需的条件,我想把这个条件用好,能够更好地实现我们国家制造业发展。像现在我们国家,包括能源其他成本优势跟发达国家比,可能高了一些,但是有很多企业,包括美国的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它觉得在中国市场配套容易,中国市场产业链完整,很有说服力。
三是我们国家创新潜力大的优势。大家都知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国家近年来的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要看到不足,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特别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这个也超额完成任务,那个提前完成任务,但是 R&D 占 GDP 的比重实际上我们是没有完成任务的,没有达到规划提出的要求,有些产业差距挺大的,今后我们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包括政府体制创新方面,放管服改革方面,我们切实按照中央要求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交易成本,使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减少他们的交易成本,更好的发展,我们在技术方面跟发达国家有不少的差距,在管理方面差距也不少,在某些领域差距更大,我们学习先进国家的技术的同时,也要引进他们的管理经验。还有在技术创新方面等等各个方面都要增加研发的投入。
张燕生:现在中国之所以创新,是因为进入新阶段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研究员、中国经济研究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中国制造业现在谈创新、工匠精神,和我们的时代密切相关。
很多问题跟我们的过程、时代相关,因为 35 年前,我想的问题最多的是温饱问题,把肚子填饱,你给我谈创新,我是不感兴趣的,谈工匠,我就说我就是工匠,我在企业里一级工、二级工、三级工,我的师傅八级工,我的师傅的师傅是高级技师,但是过去 35 年怎么样呢?我下岗,我的师傅下岗,我的师傅的师傅下岗,为什么工匠下岗,过去 35 年前,我们的企业里面有最好的职业教育,我们有职业中专、职工大学等等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对我们进行培训,35 年前怎么样呢?全部都解散了,因为我们要知道过去 35 年,我们从什么地方起步的,我们为了学市场经济,我们从三来一补,三来一补要的就是便宜,不要工匠,工匠太贵,为什么中国企业过去 35 年不创新呢?拿我为例,我是消费者,我的特点是什么?我的特点是有钱、没钱,我也不花钱,有好东西,有便宜东西,我永远买最便宜的,因为我们是饿肚子长大的,我们说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生产者,也就是说老百姓要买便宜的,你生产高质量、高技术的产品,你很难卖掉,老百姓不买。
到今天,35 年后,我们脑子里面想的最多的问题是创新。我们会发现中国到了这个阶段要创新,未来 35 年我们再看今天谈的问题,会发现我们不缺工匠精神,我们不缺具有科技创新才干的企业家精神,我们也不缺指挥正规军打仗的中高级管理人才,所以中国的创新我个人觉得是一个阶段。
从国际上来讲,现在处于一个什么阶段呢?我经常会问企业家,我说企业家是否具备在美国、日本、欧洲,与全球跨国公司竞争的实力?我们企业家说我们不具备,不具备怎么办?你就要到全球跨国公司竞争最薄弱的地方,这个地方往往是「一带一路」,也有一些企业,他们现在走出去,率先走到美国去、到德国去、到日本去,这些企业也就是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要想站住脚,他们往往会采取跨国并购,但是美的董事长说了一句话,他说这个机会窗口有可能关闭了,如果跨国并购的机会窗口由于保护主义抬头而关闭,对中国企业家来讲,就是怎么能够在过去未来的 35 年走向科技的创新,我觉得我们的优势,第一是我们有需求,我们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句话:第一句话,最终目的是满足富起来的老百姓的需求,第二句话,根本途径是提高供给的质量,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工匠,需要科技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我们更多需要像蔡老师的人才。第三句话,根本的途径还是深化改革,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创新环境、市场环境、投资环境、营商环境,能够把全球优秀的人才吸引、集聚在这里。
蔡洪平:新工业革命到来时,千万不要赶时髦
汉德工业 4.0 基金创始人、原德意志银行亚太区投行执行主席蔡洪平认为,不要以为传统企业就一定要搞人工智能,就一定要赶时髦。中国人需要真正理解什么是「顾客是上帝」。
我提两点供大家参考,既是对全国的,也是对佛山的工业企业。有两句话,一个叫升级,一个叫转型,在新的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赶时髦,千万要注意不要以为传统产业,比如佛山的企业,就一定要搞人工智能,一定要搞电动车,不见得。传统产业目前的升级大有可为,中国人有一个误会,我们看不起日本人,其实我请大家留意一下,早年我们看到的白色家电都是日本人的,突然有人说日本人不行了,他早就从传统产业升级了,我们不知道,也没有宣传,它的 GDP 还是全球的第三位,什么道理?我告诉你,它升级的非常快,只是没有告诉大家,国内也没有宣传,比如特斯拉所有的电池全是松下的,电池里面的控制系统是 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还有新材料,钛的、磁的,包括稀土,他们的量很大,所以千万不要妄自菲薄,比如做陶瓷,不要觉得陶瓷不做了,陶瓷智能化以后可以喷花、切片,可以做成跟大理石完全一样,上面大有可为。
再举一个例子,像美国收购了库卡以后,以后服务机器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它有家电,家电里面放一个机器人,它可以帮你很多家务活都干了,特别是中国老龄化以后,所以在传统产业上升级大有可为,这是佛山的特色,也是中国的特色。
还有哪些产业我们可以发展,后发优势方面,我刚才讲到服务机器人,这是我们原来关注的六大领域,包括智能制造、电动车、环境技术、人工智能,还有智能医疗,这是蓝海,实打实的,我们都能做的,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在自己研发创造的时候,我们进行一些整合。工业对工业的互动是一个灵魂的对接,德国人连美国人都看不起,他们说老蔡,你们别跟美国人学,他们是为了赚钱做的技术,我们是为了技术赚的钱,他们比如说客户是上帝,他有宗教意识在里面,有犹太教、基督教,他像神一样尊敬我的客户,把产品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中国也是客户来了以后招待好,卡拉 OK,让你玩的非常好,招待的让你很舒服,也是上帝,理解不一样,所以在工业生产上,在海外收购一定要知道是一个文化的对接,是工业体系、文化互相学习,我们有市场,他们有技术,不光是技术,海外整合可以通过技术、产品、商品、品牌、服务、渠道,人家百年老店,通过他的收购以后,通过他的渠道全年销售,我们国内做出来之后进不了它的圈,我跟任正非说过,全球高端制造都有一个群的,比如半导体、手机都有一个群的,咱们一定想办法要进到群里面,产业链太重要,一定要紧紧扣住,要入群,目前有几个大的群一定要跟进去,在海外兼并收购的同时是整合的过程,绝不是炒 A 股和套利,这样你得不到尊敬,钱是受不到尊敬的,而是正儿八经发展「中国 2025」,和他们连手起来发展智能制造,这样才能真正受人尊敬,走到像华为这样的企业。
许召元:重塑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许召元认为,未来要发挥中国市场的优势,国内的消费在升级,但是对高端制造业的需求表现为对国外产品的需求,政府需要重塑中国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
对政府、企业的影响,首先要看一下全球制造业以后发展的方向会有哪些变化,这样的变化短期来看,中低端制造业向印度、越南转移的趋势会放缓,像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实行制造业回归,它的能力在加强,这是短期的需求,长期来看制造业分工的格局会呈现分散化、就地化的特征,就是说制造业会向消费地集聚,以后可能在美国市场上买的服装、鞋子不一定是中国生产,也不一定是越南生产,可能是美国生产这样一个长期的趋势。
面对这样一个长期的趋势,首先对企业来说,要加快全球化的步伐,以前更多的是利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在中国生产,把我们的产品卖到全球去,今后我们应该加强在其他国家生产,我们不仅要在发展中国家转移,也应该重视像美国、日本这样一些发达国家,向这些地区产业转移,因为我们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很多产业上已经有很多的优势,也要重视向这些发达国家转移。
对中国政府来说,这几年,为发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方面都出台了很多政策,也是促进了这几年中国制造业提升做了很大的贡献。最重要的是要发挥中国市场的优势,发挥市场的力量在转型升级当中的作用,国内的消费是在升级的,但是很大一部分,对高端制造业的需求其实表现为对国外的需求。上一周我有一个同事准备买一个智能马桶,我前段时间去英皇卫浴,我看他们生产的质量很好,我建议你买他们的产品,但他还是考虑要买一个日本生产的产品,这就是说很多高质量的产品目前不是国内生产不出来,是国内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不足。因此在培育这样一个市场环境,重塑中国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府可以作为的方向。
『新闻来源/华尔街见闻』
关键词:中国 创新趋势 制造业 工业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