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创新:抢救闷经济 创新DNA…培养新星

Source : 经济日报 记者 江睿智、苏秀慧 2016-03-08
曾经,台湾勇敢创新。朱敬一描述,当年孙运璇、李国鼎决心推动半导体产业,当时国外顾问公司反对,因为那是还没有冒出的产业、是无中生有的产业。他说,要找到创新的路,是需要直觉。但政府可以努力创造合适的环境…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接受本报专访表示,当前台湾经济缺乏动能,未来台湾要努力从「效率驱动」(efficiency driven)转型为「创新驱动」(Innovation driven),靠创新带动成长。
什么是创新?他定义,现在还没有出现的产业,要让它冒出来。朱敬一强调,如何让它冒出来是很大的挑战。
以下是专访纪要:
问:台湾经济为何缺乏动能?
答:任何国家经济发展一开始都是「要素驱动」(factor driven),投入资源、土地、人力要素获得成长;之后进入「效率驱动」,因提高生产要素效率带来成长;接下来进入「创新驱动」,靠创新带动成长。台湾在「效率驱动」要转型到「创新驱动」时,旁边正好有两个国家—中国大陆、越南对外开放,吸收了台商,很多企业原本该转型到创新驱动,因为旁边有一条方便、简单的路,就外移了,继续维持效率驱动的阶段,转型不过来。
问:要如何恢复台湾经济成长动能?
答:必须回到基本面,排除投资障碍并建立良好基础环境,让民间活力与创新经济能够成长。
问:你怎么看新政府提出的五大产业方向?
答:新政府提出未来五大产业,事实上是既有的。台湾还要找创新的路。现在还没有出现的产业,要如何让它冒出来,这是很大的挑战,要找到创新的路,需要直觉,这不是科学,是艺术。
问:为了让新产业冒出来,政府总可以做些什么?
答:法人要转型,法规要改制,行政效率要提升,新产业才会冒出来。
过去台湾制造业能够取得科技基础而发展起来,法人扮演重要角色,它要能协助产业,促成育成,衔接上下游。当年法人是服务产业,而今的法人,却是服务部会,这是台湾新产业出不来的原因之一。
法规僵化亦阻挠创新。举例来说,为鼓励学界把研究成果勇敢拿到市场上,「科技基本法」赋予一些弹性,授权给业界而获得的利润,学校可以获得四成;但是,依公务单位解释,当学校要卖这四成股票,什么时候卖、用什么价位卖,又要受到国有财产法限制。
环评太煎熬 劣币逐良币
问:除了中国大陆及东盟吸力外,造成台湾经济动能迟滞是否有内部因素?
答:当然有内部因素。台湾环评制度拥有世界独有的否决权,平均环评审查天数要300天,台积电要投资10奈米先进制程,环评就要18个月,然而台积电是台湾最有竞争力企业,也是世界环保模范生,它是「过街的北极熊」,是稀有动物,保护都来不及,在台湾竟也遭到如此困境,若是环评把它拉下来,势将对未来创新转型带来负面示范效应。
问:台湾特有环评制度,究竟对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答:台湾环评制度全世界独有,因为环评审查拥有否决权,致环评大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发言冗长、议场外施压、民代坐镇、甚至对环评委员人身攻击等,造成近半数开发案卡关。现在几乎所有重大投资案都要做二阶环评,对业界来说是很可怕的事,行政院曾询问过环保署,进入二阶环评要多久?得到答复是,最快40天,最长2,400天,竟要长达七年,叫企业如何接受。
环保总量管制亦有改进之处。假设在某地,污染总排放已达98,总量管制是100,台积电要投资,排放量只有3,因超过总量管制就不准台积电投资,但区内某一家业者排放是30,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正确作法应是去处罚污染多的业者,要求减排。总量管制有其必要,但要有一个设计,让良币逐劣币。
关键词:创新 经济动能 科技基本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