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趋势:智能汽车业绩可望爆发 无人驾驶商用还很遥远

Source : 北京新浪网 2016-04-12
中国上市公司研究院-春节以来,无人驾驶汽车概念热持续发酵。但从中国上市公司研究院调研的情况来看,未来5年内,无人驾驶大规模商用的概率很低,而智能汽车今明两年即可出业绩。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关注智能汽车要比关注无人驾驶实在得多。
无人驾驶短期商用无望
2015 年11月,谷歌提交了无人驾驶汽车的设计草案;2015年12月,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完成首次路测,并提出了3年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用化,5年实现量产 的目标。百度还预测,未来10年的新增汽车中80%将是新能源汽车,80%的汽车将会用到自动驾驶技术,与之紧密相关的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规模可达万亿。 看来,无人驾驶万亿盛宴即将开席,资本市场由此兴起了一股无人驾驶热。但事实上,无人驾驶起码5年内难以实现商用化。
首先,短期内高昂的成本将制约商用化。比如,目前百度无人车的一台车载雷达的成本就要70万元,一辆无人驾驶汽车的成本需要几百万元,这样的制造成本将严重制约商用化。
其次是技术问题。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最为先进,但目前也只能在美国西部等地理环境较好的地方使用,还未实现在东部地区的雨雪环境下行驶。即使在西部,近 期也出现了无人驾驶汽车的交通事故。而在中国和东南亚一些地方,各地的交通标识差异大,路况复杂,短期内无人驾驶技术难以达到如此高的路况要求。去年,百 度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北京市内的路测取得成功,平均时速达到105km/h。但有业内专家认为,百度无人车团队在30多公里的测试道路上大约测验了12个 月,实测之前的勘察和路况信息都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由于路测时间较短,其自动驾驶系统与所改装的车辆的长期兼容性、稳定性都存有疑问。
最核心的问题是法律法规上的障碍。无人汽车一旦发生事故其保险责任如何认定,以及汽车厂商和保险公司的利益如何分配,目前远没有解决方案。去年10月,为了 加快自动驾驶立法进程,沃尔沃、谷歌与奔驰首先表态,如果自动驾驶车在自动驾驶状态下发生事故,或者因为技术原因发生事故,厂商愿意承担责任,但这只是第 一步。而从国内来看,法律和保险问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协调。
智能汽车有望成热潮
2012年之后,车厂将关注点转移到 智能汽车电子。截至目前,在汽车内部的电子技术上,现有的通讯技术还很落后,现在99%的汽车内部通信线路都是1兆的,难以满足汽车内部大量信息传输的需 要。所以,如果将汽车变成一个移动智能终端,人们出行的方式与体验随之会彻底地改变,市场空间也非常大。可以说,在无人驾驶技术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全成熟 之前,基于辅助驾驶的移动互联智能汽车电子将是未来几年的热点。
全球各大汽车厂商都在4G智能汽车领域积极布局,德国奔驰、宝马和奥迪 于2013年10月开始采用高通平台的4G模块用于前装的智能汽车电子市场。特斯拉在去年9月发布了采用基于Nvidia Tegra 4加高通4G晶元平台的Model X车型。国内大众、东风等已开始使用4G平台的汽车电子系统。因此,相对于无人驾驶,智能汽车方面今年将有业绩出现。
市场前景方面,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和共享化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汽车电子产品在新一代汽车制造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数据显示,当前新能源汽车中汽 车电子的成本占比大约是47%左右,远高于紧凑型汽车的15%和中高档轿车的28%,而一些纯电动汽车的汽车电子成本占比甚至可以高达65%。新能源汽车 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将拉动智能汽车电子很快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 续见原文~
关键词:智能汽车 车联网 商用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