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趋势:未来谁能主导AI,就能管理世界

SOURCE: 文 | 2016-11-13
光是二○一三年,谷歌就收购了八家机器人制造公司。当中一家是日本企业,其他七家公司是美国公司。其中日籍的SCHAFT,已开发出可代替人类在核爆灾区等灾害现场救难的机器人;美籍的军用机器人开发公司波士顿动力,近年来也发表了不少外型像狗、猎豹的四足机器人。这些被昵称为Big Dog的大型狗机器人(事实上看起来像一头牛),可背负重物,在地形险恶、需要爬山涉水的地方长距离移动。
除了上述八家公司之外,谷歌近年来还陆续收购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制造商,谷歌之所以买下这些公司,就是想看看把「动作灵活的机器人手臂」、「可与人交流的人型机器人」、「相当于机器人头脑的人工智能」组合起来,看看会变出什么新花样。
研究谷歌手表、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专家们大多认为,谷歌正试图把最擅长的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神经形态芯片等最先进的神经网络技术),和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技术结合,而其他紧追在后的欧美机器人新创企业,也有同样的企图心。
美国办救灾机器人大赛的背后企图
业界将前述这些功能各异的次世代机器人称为「服务型机器人」(Service Robot),和以前在工厂工作的「产业用机器人」做对比。
另外,专为一般企业顾客开发的远距亲临机器人(Telepresence Robot),可代替商人、业务人员,出席远地会议;在洗衣店折好干净衣物的业务型机器人;可配合家人生活型态,自动调节室内温度、湿度的智能家庭;或是各式教育、娱乐用的机器人等,服务型机器人的范围非常广泛,现在不但皆已量产,还持续研发当中。
传统产业用机器人大多在工厂工作,要具备的是能反复进行点焊、弧焊、涂装、树脂成形等定型式作业的精密控制或驱动技术。相较于此,若以在洗衣店里负责折迭衣物的服务型机器人为例,它们就必须具备更精密的协同系统,才能像人类一样用柔软、灵活的手部动作折迭衣物。
事实上,这种辨识能力的开发,就连现阶段最高端的次世代机器人都碰上了瓶颈。为了让大家了解现状,以下就以DARPA(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为例。
DARPA从二○一三年开始进行救灾机器人的开发计划,并举办「DARPA救灾机器人大赛」(DRC)。DRC的目的,是要开发出可在核爆事故等危险场所,代替人进行修复、解体等作业的次世代机器人,因此这种机器人必须具备「听命于指挥的自律性」,意即「由人类下达简单的命令,之后机器人便能自行判断并进行工作」。
据说DARPA之所以开发这种先进的自律型机器人,是基于福岛第一核电厂核灾的教训。当时,有许多来自国内外的机器人,被送入事故现场当作救灾先锋。但是,要从远程操控它们,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现场人员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上手。偏偏核电厂房内部结构非常复杂,现场又布满残破的瓦砾,想随心所欲的操作机器人真的不太容易。因此,DARPA有了想开发「即使无人操作,也能行动自如之机器人」的念头。
此时此刻,大家该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革命所带来的影响,不会只单纯发生在制造业,而是所有的产业都将被颠覆。谷歌等高科技产业现在正在开发的次世代机器人,也不会只是像ASIMO、Pepper 或DRC计划中的人型机器人,而将更加全面。
很多我们平日使用惯的产品,都因为内建了人工智能或应用了机器人工程学,而成为全新的产品。例如Roomba 等打扫机器人,或是谷歌抢先开发出的自动驾驶车。今后,所有的产品都会发生同样的状况,包含家电、汽车在内的现有产品,都会蜕变成搭载了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这股从上游制造业开始的次世代机器人潮流,将会逐渐蔓延至下游的所有产业。例如,起源于军用需要的无人机,不只改变了运送和宅配业的结构,还被广泛应用到油田探勘、空拍不动产对象、拍摄电影特效镜头等。
从德国、欧盟的机器人计划,看人类的机会
德国现在透过产官学合作的方式,进行名为「工业4.0」(Industry 4.0)的产业改革计划。他们试图透过网络,链接工厂的生产和物流现场,并应用人工智能进行自动管理,以大幅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性、效率性和弹性等。德国政府把「工业4.0」定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要将网络和人工智能引进制造业。
二○一一年,德国在政府主导之下,工业4.0开始起步。以电机、电子制造大厂西门子(SIEMENS AG)、福斯汽车(Volkswagen)为核心,并结合了多间一流大学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其中西门子更把自家位于德国东南部安贝格(Amberg)的厂房当作实验工厂加以改造,成为产品、零件和生产设备(皆搭载人工智能)可互相对话,并完成工作的「思考型工厂」,并举行现场导览,好让更多人了解工业4.0究竟在做些什么。
思考型工厂拥有许多革命性的技术,例如,在生产在线流动的半成品,一旦通知生产设备「自己少了什么零件」,后者就会自己去找出来,将之拼入半成品中;或当半成品告知生产设备「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必须用什么制作方法」,后者就会按照指示制造出成品。这么一来,不但可以维持产品规格化,还可大量生产更多客制化产品。
想达到上述效果,首先要在半成品上张贴IC卷标,上头记录了多项信息,生产在线各种具有人工智能的设备便会自动读取这些数据,并按指示完成产品。
~详续见原文~
关键词:AI 工业4.0 机器人 人工智能
